聆听红色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

发布日期:2024-11-20 浏览量:  

  谈球吧延安,中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1月12日至16日,第十届中国报业协会党建工作座谈会暨延安行大调研活动在延安举办,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多家新闻单位的100多名新闻工作者走进延安,深入感受延安发展的蓬勃动力。

  新时代,“回延安”深意何在?5天时间里,大家通过聆听、参观、调研、学习、感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走进吴起县马湾村,村里巷道整洁通畅,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瓜农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温室大棚里生机盎然,一幅悠然恬静、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

  “今年我们家花了10万元改造了7孔旧窑洞,院子还铺了新地砖,屋顶加上了光伏板,全新的窑洞看着就是养眼,住着舒坦,儿女们也替我们高兴。”64岁的魏经学笑着说。

  “马湾香瓜卖出了名气,和这里的瓜农们诚信种瓜、诚信经营的优良品质也分不开,现在村里还摸索出‘瓜亭议事、瓜农庭院、瓜美村和’的‘三瓜治理’机制,大事小事都有了解决办法,一派‘瓜美村和’的新气象,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吴起县吴起街道党工委王鑫介绍说。

  村美、民富、业兴,马湾村的“美丽蝶变”让来访的媒体记者们感触深刻。中国质量报刊社的王嘉说,这些年延安的变化很大,依靠产业,老百姓的收入不断上涨,生活质量也稳步提升,希望他们的日子能越来越红火。

  走进志丹县双河镇向阳沟村,两组照片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一组是村容村貌的变化,从照片看,曾经这里是黄土遍地、公路不通的“知青村”,如今则依山傍水、和睦安宁。

  在向阳沟村村民杨丽的家,门口一组新旧照片对比强烈。杨丽说,曾经她家就住在光秃秃的土窑洞里,现在住进了新房子,庭院里还养起了蜜蜂,足不出户就有一份收入。

  农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李海涛说,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延安的村庄面貌变化越来越大,在这片土地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映成趣,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延安,中史上熠熠生辉的地标。从七大会址到等老一辈家旧居,再到延安纪念馆,每一次驻足、每一段交流、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情感、意味深长。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这是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在《西行漫记》中记录的见闻。他所说的“高等学府”,正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志丹县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讲解员说,志丹的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也是一所为民族解放培育钢铁栋梁的“熔炉”。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以窑洞为课堂和寝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和床铺,以石壁为黑板的大学校舍,艰苦的环境没能阻挡先辈求学的脚步,反而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一切挑战。”参观学习后,贵州法治报社总编辑付松感慨不已,他说,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旧值得每一个媒体人深入学习。

  黑河日报社社长陈志新说:“我来自中国最东北的边境城市,这次来到延安,深深地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后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我们当地的红色资源文化,赓续精神。”

  445处旧址,19座类纪念馆,43673件(套)馆库藏文物……见证了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可以说,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5天时间,新闻工作者们还来到延安纪念馆、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等地,聆听红色故事,感悟精神。

  在延安这片被历史深情抚摸过的黄土地上,一朵朵绚烂的幸福之花正在悄然绽放,一个个关于奋斗与坚持的故事正在生动诉说,一股无形的力量,滋养着延安,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编辑:小编 

上一篇 : 谈球吧官方网站故事里的沂谈球吧网址·蒙|岱崮保卫战

下一篇 : 谈球吧入口十年耕耘 “山阳故事汇”百期结硕果